珍珠形成的科学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有人把无核珍珠的形成分为七个时期,即伤口愈合、荚膜形成、珍珠胚形成、珍珠形成、珍珠增厚、珍珠变圆、珍珠老化。至于珍珠老化,是指如果养殖的珍珠没有及时收获,除了珍珠过大、脱落外,由于珍珠蚌的变化,分泌功能可能会下降,分泌棱柱层会增加,珍珠光泽会逐渐变成粉白色、锈黄色、暗淡无光。因此,为了保证珍珠的质量,及时收获珍珠是非常必要的。

珍珠形成的科学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插图

1.珍珠胶囊的形成

一段时间后,移植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外周边缘与珍珠贝(无核)的组织愈合,或者细胞沿珍珠核表面分裂,逐渐包围珍珠核,最终形成珍珠。珍珠囊形成后,其表皮细胞由高柱状逐渐变为扁平状,并开始分泌珍珠质。

从细胞贴片植入到珍珠囊形成所需的时间与珍珠贝的年龄、生理条件和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密切相关。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珍珠囊的形成越决定性;相反,温度越低,珍珠囊形成越慢。珍珠囊一般在1515天左右,2012天,258天,306天左右形成。

2.珍珠质的分泌

珍珠囊形成后开始分泌珍珠质。初期珍珠囊内分泌为有机质(壳角蛋白),呈酸性;然后分泌棱形,碱性;最后分泌珍珠母,中性。

3.珍珠形成

珍珠质分泌细胞分泌的粘液基质经过一系列生化作用,转化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甲壳素蛋白。

珍珠囊表皮细胞含有核糖核酸、碳酸酐酶、多糖和活性钙。珍珠囊排出的钙通过碳酸酐酶与贝壳体的二氧化碳结合,沉淀为碳酸钙,然后贝壳角蛋白与碳酸钙结合成为文石结晶珍珠。

4.珍珠的生长

珍珠最初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分泌更多的珍珠质,珍珠质的结晶范围扩大,在其外围逐渐被珍珠层包围,珍珠层不断增厚,珍珠体直径增大。珍珠的生长与珍珠质分泌珍珠质的速率有关,珍珠质分泌的珍珠质的量受贝类的生理条件和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温度。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珍珠的生长速度,即珍珠层的沉积量,基本上与水温成正比。水温越高,人造奶油分泌越快,沉积越多,越决定珍珠的形成;反而是慢,少。

珍珠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一些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关推荐